查看原文
其他

王硕等Nature子刊新发现:肺如何影响肠道的免疫细胞?|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3-02

今天是第2383期日报。

王硕+夏朋延Nature子刊:ILC2通过肺-肠轴发育成熟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对小鼠肺部和小肠的天然淋巴细胞(ILC)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确定了11个ILC亚群和每个亚群的组织特异性标志物;② 对2型ILC(ILC2)而言,肺部ILC2表达CCR2,而肠道ILC2表达CCR4,且CCR2和CCR4对肺部和肠道ILC2有不同影响;③ 在小鼠中,ILC2在IL-33刺激下以及出生后发育阶段中,可从肺部转移至肠道并经肺-肠轴发育成熟;④ 生命早期时,过敏原诱导的肺部ILC2的过度激活会引起肠道ILC2的炎性升高。

Matur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through the lung-gut axis
12-09, doi: 10.1038/s41467-022-35347-6

【主编评语】天然淋巴细胞(ILC)是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黏膜部位的ILC的成熟过程仍有很多未知。中科院微生物所王硕团队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夏朋延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一项最新研究,首次发现2型ILC(ILC2)能通过肺-肠轴发生迁移并发育成熟以获得适当的功能,而肺部ILC2的发育缺陷会显著影响肠道ILC2的数量和功能。该研究描述了ILC在肺部和肠道的特化特征,并强调了肺-肠轴在ILC2成熟过程中的重要性。(@mildbreeze)

Cell子刊:生命早期肠道菌群介导巨噬细胞极化和干细胞分化影响NEC

Immunity[IF:43.474]

① 单细胞RNA-seq数据表明,在生命早期抗生素处理后,小鼠肠道干细胞向潘氏细胞的分化和巨噬细胞的极化均受阻;② 由CD206+肠巨噬细胞亚群分泌的Wnt配体,可维持间充质生态位细胞增殖,促进干细胞分化为潘氏细胞;③ 抗生素处理损害肠干细胞生态位,并促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鼠发病;④ 与对照组相比,NEC小鼠和抗生素处理小鼠体内乳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下降;⑤ 外源添加鼠李糖乳杆菌或CD206+巨噬细胞,可促进潘氏细胞分化并缓解NEC。

Gut microbiota promotes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macrophage and mesenchymal niches in early postnatal development
12-05, doi: 10.1016/j.immuni.2022.11.003

【主编评语】在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形成对于宿主整个发育和成年期的生理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肠道菌群形成同时发生的还有肠道干细胞分化。已有研究表明,无菌环境下肠道干细胞增殖受影响,但不同的菌群环境如何与肠道干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组织稳态是一个尚不清楚的关键问题。Immunity最新发表研究性文章表明,肠道菌群驱动巨噬细胞和间充质生态位促进肠道干细胞分化为潘氏细胞,并缓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临床NEC防治提供新思路。(@RZN)

Cell子刊:B细胞或阻碍肠道粘膜愈合

Immunity[IF:43.474]

① B细胞是结肠粘膜愈合(MH)期间的主要免疫细胞类型;② scRNA-seq显示IFN诱导的B细胞主要定位于损伤区域,与结肠炎严重程度有关,并在MH期间扩增;③ 删除B细胞加速损伤后恢复,减少上皮溃疡并增强组织重塑相关的基因表达;④ 空间转录组学和多重免疫染色表明,B细胞在粘膜愈合过程中减少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间的互作;⑤ 活化的B细胞破坏了类器官存活所需的上皮-基质互作;⑥ 损伤期间的B细胞扩增会损害粘膜愈合所需的上皮-基质细胞相互作用。

B cell expansion hinders the stroma-epithelium regenerative cross talk during mucosal healing
12-02, doi: 10.1016/j.immuni.2022.11.002

【主编评语】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粘膜愈合期间,B细胞在结肠损伤区域聚集并扩增,扩增的B细胞会损害粘膜愈合所需的上皮-基质细胞相互作用,延迟粘膜愈合。研究或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章台柳)

张烜+王军: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菌群特征

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14.511]

① 与健康人群相比,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降低,群落组成改变,其中唾液乳杆菌是最具辨别力的菌种,平均丰度最高,与炎症指标呈正相关;② pSS患者体内31条微生物途径改变,其中L-苯丙氨酸生物合成显著上升;③ pSS患者菌群携带更多毒力基因,均与细菌入侵有关;④ 可模拟pSS相关抗原表位的潜在微生物肽在pSS肠道中富集;⑤ pS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肠道菌群的群落特征相似,但前者肠道菌群破坏程度可能更高。

Compositional and functional aberranc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treatment naïve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
11-28, doi: 10.1016/j.jaut.2022.102958

【主编评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外分泌腺的炎症和破坏,主要导致眼睛和嘴巴干燥,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备受关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张烜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王军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来自78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和78名匹配的健康对照人群的粪便样本,并与来自49名系统性红斑狼疮(另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比较。揭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具有临床重要性的菌群特征和途径,有助于阐明肠道菌群紊乱在该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机制研究提供方向。(@RZN)

为何吃饱了还想吃?或与肠道菌群有关

Current Biology[IF:10.9]

① 广谱抗生素(ABX)处理耗尽肠道菌群后,未经饥饿处理的小鼠过度摄入高蔗糖颗粒(暴食),粪菌移植可逆转该现象;② 类似的,ABX处理后,小鼠摄入高脂饮食或甜味剂三氯蔗糖颗粒增加;③ ABX处理小鼠表现出强烈的追求高蔗糖奖励的动机,且食用高蔗糖颗粒后,与动机和寻求奖励行为有关的中脑边缘脑区神经元活动增加;④ ABX成分中,仅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可诱导小鼠暴食,而补充约氏乳杆菌或S24-7科特定菌株可抑制抗生素诱导的小鼠暴食行为。

Gut microbiota suppress feeding induced by palatable foods
11-29, doi: 10.1016/j.cub.2022.10.066

【主编评语】进食行为可分为维持能量需求的稳态进食和由快乐驱动的享乐型进食。高糖、高脂肪等高热量食物通常是美味可口的,容易驱动享乐型的暴饮暴食。肠道菌群影响宿主的食欲及摄食行为,但它们是否与享乐型进食相关还缺少研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近日在Current Biology发表研究文章,发现小鼠肠道菌群耗竭可导致过度摄取高蔗糖食物等多种美味食物,与奖赏相关脑区活动有关,而粪菌移植或定植特定微生物菌株可减少相关暴食行为。该研究为利用功能性肠道菌群调节暴饮暴食等宿主摄食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芥末)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破解持续疼痛时食欲不振的神经环路

Nature Metabolism[IF:19.865]

① 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小鼠模型中,持续的疼痛显著抑制小鼠的摄食动机与进食量,注射止痛药可改善该现象;② 持续性疼痛激活前扣带回皮层的谷氨酸能神经元(GluACC),抑制GluACC可缓解疼痛并增加食物摄入;③ 鉴定出参与进食的疼痛抑制的神经环路:GluACC→下丘脑外侧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GluLHA)→下丘脑弓状核的前阿黑皮素原(POMCArc);④ 特异性抑制该环路可显著缓解疼痛导致的进食动机减弱和进食减少,激活该环路则显著抑制进食。

A neural circuit for the suppression of feeding under persistent pain
11-28, doi: 10.1038/s42255-022-00688-5

【主编评语】慢性疼痛影响着全球近20%的人口,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持续的疼痛可造成食欲下降,但其背后的神经基础尚不明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智、朱霞、刘际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余骏马团队近日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研究文章,破解了参与持续疼痛抑制食欲的神经环路,揭示了前扣带回皮层、下丘脑外侧区及弓状核在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干预疼痛相关的食欲抑制提供了潜在靶点。(@芥末)

Nature子刊:大脑奖赏回路与进食行为 (综述)

Nature Metabolism[IF:19.865]

① 大脑区域和神经回路能够协调不同饮食阶段:进食、食物消化和终止进食;② 相关研究已证明几个参与进食下丘脑核,除此之外其他神经元群,如中脑边缘通路和后脑节点,如何相互连接以调节食欲也得到验证;③ ARCAgRP 神经元主要编码空腹状态,与刺激进食行为密切相关;④ 进食与消化主要由外侧下丘脑(LH)控制,此外还有LH–中脑腹侧被盖区(VTA)–横状隔核(NAc)进食回路,periLC等的参与;⑤ 终止进食受多模式饱腹信号、臂核(PBH)等调控。

Acts of appetite: neural circuits governing the appetitive, consummatory, and terminating phases of feeding
07-25, doi: 10.1038/s42255-022-00611-y

【主编评语】人类的进食行为受大脑调控,但是其具体的调控机制一直在不断的被探索和更新。本综述针对进食行为、食物消化和终止进食三个阶段,探究了参与不同阶段的神经元群,为探究大脑奖赏回路与进食调控提供参考。(@Bingbing)

Nature子刊:腹泻对国际旅行者肠道菌群和耐药基因有何影响?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纳入159名访问秘鲁库斯科城的国际学生,纵向收集718份(144份腹泻和574份非腹泻)粪便样本测序;② 旅行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显著改变,但菌群多样性相对稳定;③ 腹泻导致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富集,厚壁菌门减少,增加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且数周内保持较高水平;④ 腹泻和非腹泻样本中不同丰度的分类群(如大肠杆菌),可用于开发区分疾病状态的模型;⑤ 对212株致泻性大肠杆菌分离株分析,发现腹泻旅行者比无腹泻旅行者编码更多的耐药基因。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diarrhea on gut microbiome and resistome dynamics
12-05, doi: 10.1038/s41467-022-34862-w

【主编评语】国际旅行可能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传播,旅行者腹泻会进一步加剧感染耐多药类型微生物的风险,并可能导致旅行后持续的胃肠道疾病。然而,目前关于腹泻对旅行者肠道菌群和耐药基因动态传播有何影响仍知之甚少。近日,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纳入159名访问秘鲁库斯科城的国际学生,纵向收集718份(144份腹泻和574份非腹泻)粪便样本测序。相比无腹泻人群,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但多样性相对稳定),抗生素耐药基因丰度更高,且致泻性大肠杆菌在耐药基因携带方面起关键作用。总之,该研究表明国际旅行者的肠道菌群对生态失调具有弹性,但他们也容易被耐多药细菌定植,这种风险在患有腹泻的旅行者中更为明显。(@九卿臣)

李后开+朱瑞新等:冠心病患者肠菌与机体代谢有何特征?

Microbiology spectrum[IF:9.043]

① 纳入42名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SCAD)和46名健康人,患者肠菌α多样性显著降低,29个物种丰度显著改变;② SCAD患者氨基酸、B族维生素代谢和LPS合成功能失调,其中Ralstonia Pickettii是患者菌群功能稳态失衡核心菌株;③ SCAD患者不饱和脂肪酸(USFAs)水平显著降低,其水平下降与R. Pickettii富集高度相关,体外细菌培养实验进一步证实,R. Pickettii能代谢消耗USFAs;④ 基于肠菌标记物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可较好诊断SCAD(AUC=0.91)。

The Microbial and Metabolic Signatures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1-10, doi: 10.1128/spectrum.02467-22

【主编评语】先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冠心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目前关于临床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SCAD)的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特征尚不完全清楚。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后开、同济大学朱瑞新、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卫东、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沈晓旭及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最新研究,纳入42名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患者(SCAD)和46名健康人,发现患者肠菌α多样性显著降低,29个物种丰度显著改变。此外,患者肠道中富集的Ralstonia Pickettii可能是其体内不饱和脂肪酸降低的重要原因。总之,该研究为探究SCAD形成的机制提供了新证据,值得关注。(@九卿臣)

王琰等:化疗药物羟基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机制

Theranostics[IF:11.6]

① 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口服羟基脲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② 羟基脲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乳杆菌属、螺杆菌属和乳杆菌科丰度降低,毛螺菌科增加,且与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菌群变化具有显著差异;③ 羟基脲治疗后,小鼠粪便中硬脂酸、棕榈酸和胆固醇显著富集,且肠道中负责吸收胆固醇的NPC1L1蛋白显著减少;④ 羟基脲在治疗期间具有药物安全性。

Hydroxyurea ameliorates atherosclerosis in ApoE-/- mice by potentially modulating Niemann-Pick C1-like 1 protein through the gut microbiota
11-14, doi: 10.7150/thno.76805

【主编评语】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口服药物主要针对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胆固醇吸收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本文作者此前在临床病例中发现肿瘤化疗药物羟基脲治疗可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所王琰、蒋建东、林媛及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Tong Qian团队近日在Theranostics发表研究文章,进一步揭示了羟基脲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并降低肠上皮细胞NPC1L1蛋白水平,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从而确认了羟基脲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临床药物。(@芥末)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RZN,拍了花宝贝,DMG-Quasimodo,Sunflower,芥末,点点,accepted,九卿臣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09 | 31分Cell子刊:妈妈吃膳食纤维太少,娃易胖?

1208 | 运动与肠道菌群有何关系?新综述一文读懂

1207 | 靶向肠道ACE2:改善肠屏障和糖尿病眼病的新思路?

1206 | 31分Nature子刊:疫苗增强肺部免疫,肠道为何关键?

1205 | 预测大肠癌预后,肠道菌群有何潜力?

1204 | 改善脱发,哪些营养补充剂或有益处?

1203 |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靶向肠道微环境,改善IBS

1202 | 付云贺等Microbiome突破: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乳腺炎的新机制

1201 | 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1130 | 10文聚焦病原体:如何影响健康?谁是帮凶?怎么控制?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